面试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,无论是考研、留学、考公、求职过程中我们充当面试者,还是我们因工作的需要而去面试他人。一些大中型企业里,人力资源部门中人数最多的就是负责招聘工作的HR,每天的工作就是大量的看简历和进行人员面试。算上简历筛选、电话邀约、与业务部门沟通等时间,即使我们每1小时面试一位应聘人员,一位HR在正常工作时间里一天也只能面试8-10人,全年也最多只能面试2000人,但很多职位实际录用很可能200人还不到,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人员筛选和鉴别上。特别很多大企业每年的招聘量都在千人甚至万人以上,那么整体的招聘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。更痛苦的是,即使对招聘岗位有明确的要求,但每位面试官对标准的理解又有不同。在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理解上,每位考官的喜好往往不同,“汝之蜜糖,彼之砒霜!”标准的不同,常常导致不同面试官之间的矛盾和争论,令HR和企业管理层颇为头痛。而许多所谓的解决方法,如面试问题的设计、针对面试官的培训、面试外包等等,往往不但没有实际上解决问题,反而让情况变得更为混乱。
殊不知,人力资源领域有个底层工具,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,这就是基于胜任力模型或任职资格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。企业经常讲对人才要“选、育、用、留”,即做好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,这些环节本质上是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招募、培养、激励和使用。所有企业采买的都是人才的能力。能力需要衡量,能力需要标准,人力资源管理从根上做不好,主要还是无法衡量能力,并对能力届定标准,忙来忙去,抓不到本质,最终瞎忙活。
我们需要的能力,首先要具备岗位的通用能力,比如必须具备表达能力、沟通能力、学习能力、创新能力等;其次要具备岗位的专业能力,比如驾驶员必须会开车,软件人员必须会编程,财务人员必须懂财务;然后每个人还有自己的价值观,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价值观,二者是否匹配。比如一支足球队一定认为球队的胜利来自于团队的配合和努力,如果某位球员认为足球是个人运动,那么一定在球队处处碰壁。每项能力,通用能力、专业能力、价值观的强烈程度,又是可以进行不同程度划分的,人才的能力大小也就有了划分。比如每个人的表达能力有不同,新手司机和老司机的驾驶熟练程度不同,球员愿意为团队的奉献程度也一定不同。
胜任力模型的方法,就是通过学术界已公认的科学的关键行为方法,对每个职位进行剖析,对每个维度进行分解,制定出相应的标准,成为指导人力资源各环节工作的依据。华为、腾讯、阿里、百度、谷歌、苹果等知名企业里的每个职位十几个等级的划分,划分的底层依据就是这么来的。有了这套标准,公司要做的,不再是必须选拔出最优秀的那个,而是选拔出最适合的那个就可以了。这套标准是经过公司不断打磨、讨论、实际中调整而最终得出的,为全员所公开接受的。有了这套标准,企业招什么样的人,考察哪些最关键的要素,面试问哪些问题,甚至绩效考核考什么,人才培训培训什么,未来什么样的人需要惩罚,什么样的人需要晋升,也就都一目了然了,自然公平和效率也就极大提升了。所以,企业怎么招聘,怎么面试,都离不开对能力的评定。而胜任力模型,则是目前人力资源领域最科学和底层的基础方法。不夸张的讲,任何脱离了能力模型讲面试的理论或方法,都可以说是“耍流氓”,都是空中楼阁,面试应聘者时也只能看到应聘者能力冰山上的一角,而无法窥其全貌。
不幸的是,胜任力模型方法由于专业性太强,往往在业内只被小部分人力资源专家掌握,即使大多数人力从业者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这一方法。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中已基本采用,在我们国家近些年被部分前沿、开放度高的企业所接受和认可,并逐渐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,能坚持采用这一方法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企业,无一不取得了卓著成果。幸运的是,通过现代人工智能(AI)科技、机器学习技术、互联网+技术的应用,有可能极大程度上加速这一普及和应用进程。近几年,人工智能科技不断的渗透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。AI科技也开始为人力资源招聘工作进行赋能。国外2014年开始尝试AI面试,国内近两年个别科技企业也开始提出了通过AI技术,对应聘者的形体、普通话、表情、教育背景、部分通用或专业能力等进行鉴别,以帮助企业进行人员筛选,减少工作量。从AI技术的应用角度来讲,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。但由于这些科技企业往往缺乏人力资源专业背景,对胜任力模型的底层逻辑作用认知不足,也不知道要如何系统性实施模型搭建,只是把其当成人力资源众多的应用工具之一。所以依然执著于AI技术的市场宣传和应用,而忽略了就招聘面试这一环节的核心价值,关键点不在于AI技术的应用,而在于为企业量身开发胜任力模型。没有结合胜任力模型的AI面试技术,是没有真正的竞争力的,只能说是伪创新,甚至很容易对企业客户形成误导,把错误或片面的面试方法通过AI技术给大范围扩大化了,给企业在管理改善上反而造成坏的影响,形成了较大的试错成本。
这方面,做的比较好的,是北京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和一家叫面试小助手人工智能科技(成都)有限公司的企业。两者都是在《人社部职业分类大典》的基础上,对1500个左右职位进行梳理,采用对各职位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方法来进行应用开发。前者主要由一群高校学者承接人社部门的官方任务,对职位进行精准建模,成果主要应用于政府机关数据统计和决策。后者则是由国内知名人力资源实战专家陶然先生,召集一批志在提升国内人力资源专业水平的专家、学者,以及AI领域的科技人才,一方面对各职位建立大量的胜任力模型,一方面运用AI技术、深度算法和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,开发出系列在线AI面试工具,并成为引领国内AI面试的领军者。
我们绝不能忽略AI面试技术的应用前景,尤其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I面试技术,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,只是一些知名企业在采用。但须知,从技术到商业,往往是以面而非点或者线展开的,因此,我们往往高估一年能做的,而低估了十年所能做的事。从用户范围来看,AI面试技术绝不仅仅只适用于企业用户,甚至通过建模技术,未来还可以适用于大中学校、考研、考公、留学等机构,求学、求职的个人更是可以通过AI面试工具来不断测评,对自己与目标的匹配度进行随时或定期的校正和评估。
可以想象,未来随着AI技术对人类智能的高度辅助,元宇宙的兴起,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采用,每一位个体将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任一场景,甚至任何一个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面试官,通过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I面试技术,去进行求学、求职训练,并不断精准提升任一维度的能力。而无数企业和能力提升培训机构,则可以通过这些前沿科技,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员工或合作者,用最合适的方法来激励和培训他们。培训机构也可以找到最精准的客户,打磨并提供最优质的课程。传统的招聘、面试环节将逐渐萎缩并最终消亡,大量的HR将转型为职场教练并致力于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,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I面试,一定会成为我们每个人不断提升自我的日常必需工具。